“拉毛有何難,不就是用刷子刻一下墻面嗎?”在觀摩了兩分鐘墻面維修師傅的示范后,記者躍躍欲試。但直到把刷子握在手里記者才意識到,墻面修復還真沒看上去那么容易。摁下去、提起來,墻面上留下的只是毫無規律性可言的坑坑洼洼?!袄?,沒個三五年的訓練,是拉不好的,壓毛就更難掌握了?!睅煾到踊毓ぞ?,班門弄斧也許不過如此。
12月17日上午,徐房集團實訓基地 345傳習工坊正式揭牌。這里還原了中共一大會址、毛澤東舊居等歷史保護建筑的石庫門頭,宋慶齡故居、哥倫比亞總會的木窗、思南公館、淮海大樓的墻面……建筑是凝固的歷史,上海擁有豐富的近代建筑遺產,然而,理論實操兼備的修繕人才缺存在大量缺口。傳習工坊的成立,將為修繕人才的培養提供難得的課堂,為“留改拆”提供更多的經驗積累。
近1400平米設14個工位,集授學操考于一體
傳習工坊是由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徐房建筑實業公司承建的實訓基地,位于徐匯區石龍路345弄19號,建筑面積1394.35㎡,設有外墻粉刷操作工位9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5個。
實訓基地設置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多個實操區等功能空間,通過運作標準展示、修繕實訓、工藝研究、文化體驗及數字檔案管理的五個內容,來實現歷史建筑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匠人精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建筑修繕工藝的繼承與豐富的三大功能。
龔師傅是一名從業二十多年的老師傅,他正現場示范墻面拉毛和壓毛技藝。用刷子蘸一蘸調制好的水泥漿,在墻面上摁下去、提起來,如此往復,噴水養護,最后刷保護劑。拉毛是許多老房子的標配,為了讓修繕效果與原先的墻面相近,拉出的毛必須長度合適、方向一致。這么一套簡單的操作,龔師傅年輕時練了足足兩年年,師傅才帶他去做水泥拉毛墻。
“不能甩搓,也不能沒規律地亂拉,槎子處的拉毛層要嚴格控制厚度,防止拉毛層重疊形成接槎明顯、顏色加重?!眽γ嫘迯秃?,還要進行憎水劑檢查?!坝脟婌F器澆灑在墻面上,墻面要保持干燥,表面形成水珠?!饼弾煾嫡f得頭頭是道。
傳習工坊將通過提供拉毛、壓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九種墻面工藝和平瓦、中瓦等多種屋面及細部工藝的實操場地,營造可模擬復制的操練環境,真正做到將成熟人才輸送到行業需要的崗位,為培養修繕行業專業技術人才發揮出實訓基地奠基石的作用。
重理論輕實踐建筑修繕人才存缺口
上?,F存不可移動文物3435處,這些建筑都默默訴說著城市發展的歷史。然而,目前上海擁有的建筑修繕人才呈老齡化趨勢,老法師們將近退休年齡,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叭惫そ?、缺教材、缺教師?!鄙虾J蟹课菪藿ㄐ袠I協會會長時筠侖如是總結,“缺的不是干活的工人,而是具備專業素養的匠人?!?/p>
時筠侖觀察到,雖然上海不少高校都開有建筑系課程,但就修繕專業而言,教材偏重理論,“建筑修繕是一個周期性、系統性的工作。有的老房子二三十年前修過一輪了,修繕經驗被寫入教材,之后再無更新,導致教材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人才教育也存在斷代?!?/p>
如今,接班的新型工人以80后90后為主,這些年輕人力氣大、學得快,但對歷史建筑的認識較局限。時筠侖認為,要讓年輕工人在動手修繕之前,先接受房屋歷史的教育,“不要認為眼前只是一幢破房子,而要知道一磚一瓦都是有故事的,要有敬畏之心。之后再教他們怎么修復,這樣才能修舊如舊?!?/p>
此次揭牌的傳習工坊,就試圖解決人才傳承的難題。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簽訂共建協議,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告訴記者,同濟大學始終努力推進學科交叉和整合,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已形成本碩博的教育體系?!白鲰攲友芯抗庥欣碚撨€不夠?!鳖櫹榱滞嘎?,接下去將利用傳習工坊作為學升的實習基地,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
市房管局介紹,除了此次揭牌的傳習工坊,按照《上海市住宅修繕技能提升匠心行動計劃(2020-2022)》工作要求,還將建設普陀區上海西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維方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兩個上海市住宅修繕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
以上就是建筑界新聞頻道為您帶來的“老建筑修復有教程,上海首個歷史建筑修復傳習工坊揭牌”的內容,建筑界新聞頻道也將持續關注更多熱點的新聞,歡迎關注我們,關注建筑界行業熱點新聞~
http://www.419470.tw/news/52877.html